北京举行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减隔震支座 行业新闻8,088阅读模式

11月14日,北京举行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请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冯可梁,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出席发布会,介绍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进展、下一步工作重点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田伟: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建设地震安全韧性城市是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首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举措,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把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先生,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冯可梁女士,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先生。下面,首先有请孙建中局长介绍情况。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同仁,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通报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系列重要论述,各行业和各区共同发力,全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把韧性建设任务纳入总体规划的城市,北京的地震安全韧性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一、韧性城市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了城市未来安全发展的方向。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从宏观上看,韧性城市应该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发生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也就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三是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够快速启用,避免发生链式反应,也就是次生灾害少;四是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恢复快。这就要求城市在结构功能上要具有多样性、冗余性,还要具有抵御冲击的稳健性、适应性、恢复力,以及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创新方式持续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给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和策略带来了新变化,由过去的“硬抗”转变为“以柔克刚”,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工程抗御转变为了整个城市系统的抗御。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二、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北京是我国大陆东部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不但有地震灾害,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洪灾、旱灾、渍涝、大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的特性,同时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北京的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地震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建设,也就是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近年来,虽然北京城乡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要抗御像1976年唐山7.8级地震、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那样的冲击事件,北京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此外,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密集、财富越聚集、功能越复杂,城市的脆弱性就越高,如果不提前降低脆弱性、做好风险防范,一旦发生大的灾害,后果就会很严重。尤其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其灾害风险更是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大力推进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对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三阶段目标,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是:文章源自建筑隔震支座_隔震橡胶支座_密封件_厂家定制批发-http://www.go-we.com/270.html

到2020年,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城乡抗震隐患全面消减,新生风险严格控制,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建立目标可量化、风险可评估、措施可操作、结果可考核的地震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全面展开,取得阶段成效;

到2035年,围绕“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北京地震安全城市韧性度大幅提升,城市建筑抗倒塌能力和城市功能快速恢复能力与同等地震风险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同步;

到2050年,围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北京地震安全城市韧性度与同等地震风险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并跑,灾害快速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位居前列。

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提升、工程韧性提升、社会韧性提升、制度韧性提升和地震韧性水平评估等五大方面,几乎涵盖了整个防震减灾业务体系的内容,涉及大震风险源探测与评估、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地震动精细区划、抗震隐患排查与加固改造、抗震新技术应用、地震应急准备、地震地质灾害评估、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技能提升等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协调统筹推进。

三、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和任务先后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及年度施方案》,各成员单位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取得了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良好开端。根据刚才介绍的韧性城市的五方面工作,我想围绕这五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第一方面,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主要是识别地震风险源,评估城市地震脆弱性,是建设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强震风险源探测与评估工作。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展的“北京地震地质会战”成果,陆续开展了南口-孙河等5条主要地震活断层局部区段的探测工作,完成了通州新城、顺义新城等地区的活动断层探测及地震小区划,产出了北京地震构造图等8张北京市地震环境系列综合图件,积极服务于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二是开展强震风险监测预测预警工作。建成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目前,北京地区地震监控能力1.0级以上,都能探测到,现在有感的大概在2级以上的,所以1.0级可能很多人感觉不到。定位精度优于3千米,震后30秒发布自动报告、5-8分钟发布正式报告的能力。1小时内提供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为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能够有效监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扎实做好震情跟踪分析研判。三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成北京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工程地震数据库,推进研究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技术,完成了平谷区试点研究,正在推进朝阳区、通州区的地震巨灾情景构建工作;

第二方面工程韧性建设,是指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生命线工程遭遇地震时具有抵抗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注重降低已有灾害风险-“减存量”。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改造学校1290所,单体4374栋,完成了防火、防洪、防雷击等配套设施改造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学校的迁移避险工作,使全市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同时,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15年底,共完成楼栋抗震加固改造488万平方米。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已累计确认243个综合整治项目,涉及2303栋住宅楼、17.8万户、建筑面积1275.4万平方米;通过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共完成37万户,占存量的80%-85%,大多数农宅达到了A级(安全)和B级(基本安全)。二是注重严控新增风险-“控增量”。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国家强制性标准,明确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和抗震设防的最低要求,并开展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落实情况检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专项抽审120余次;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了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和减隔震技术应用,确保首都重点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能力。大家知道,大兴国际机场已经成为当今最大的单体设施的减隔震设施的建筑。三是注重工程韧性科技创新-“强力量”。探索支撑工程韧性的新技术、新理论,研发建筑物结构强震动监控台阵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对建筑物开展薄弱环节和风险监测评估研究,先后完成了昌平体育馆、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海淀区政府大楼的试点建设和数据应用,并积极面向全市推广。

第三方面社会韧性建设,主要指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对和适应灾害的能力, 强调备灾救灾系统的完备和防震减灾意识的提升。备灾救灾方面,我们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构建起市、区两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覆盖全市的灾情速报网,地震应急支撑能力切实提升;防震减灾意识方面,创建了13所国家级、48所市级、17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教育走进更多校园。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系列品牌活动,打造权威科普平台,面向各类人群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覆盖人群达到千万量级。

第四方面制度韧性建设,是城市应对灾害重要的非物质条件,韧性城市建设必须要有完备的、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主要涉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备、应急演练制度的建立以及地震保险制度的实施等等,其中以抗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适时更新并倡导采用或强制实施尤为重要。我们结合北京实际,积极推动韧性标准化建设,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推动出台《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市建筑工程地震安全韧性设计规范》等标准,以促进城市工程韧性的快速提升。另外,积极探索北京市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在总结分析国际现行地震巨灾保险模型和制度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地震保险与风险管理实验室、中国再保险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就地震巨灾保险模型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了密切合作和技术交流。

第五方面地震韧性水平评估体系建设,即为韧性水平的认知,基于评估结果,可以制定韧性基线,监测韧性变化,识别韧性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城市韧性提升对策,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建立了评估-提升-再评估-再提升的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循环提升工作流程,同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清华园社区、世纪坛医院开展了韧性评估试点示范工程,通过试点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韧性评价指标,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将在如期完成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重点再抓好以下三件大事: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积极对接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以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等工程建设为抓手,按照《北京城市总规实施重点任务清单(2017年-2020年)》第63项重点任务安排和市委市政府部署,针对防震减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弱项、补短板,大力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扎实提升城市的抗震防灾韧性。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适时改进的防震减灾韧性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组织协调多学科、多领域、多区域跨界融合,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工作机制,吸引和依靠社会组织、公众群体、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不断提升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实际上市委市政府在70周年的时候提出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加强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大震风险源探测和精细区划,通过升级换代,尽快形成地震预警和超快速报能力、震情快速研判能力和灾情快速获取能力,不断丰富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产品,加快构建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试点建设,为逐步在全市层面开展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积累更多的技术和经验。我的报告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田伟:

非常感谢孙局长从四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情况。下面,有请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刘斌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同仁,下午好!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有效基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90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在全国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刚才,市地震局从工程韧性、制度韧性、社会韧性等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推进情况。工程韧性的提升是做好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的硬件基础,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加以推进。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将严格按照市总体规划和国家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重点组织推进防震抗震与抗震救灾工作中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两方面工作,并协同市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地震韧性水平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全力促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在制度韧性提升方面,我们将紧密结合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应急管理风险防范与管控和抗震救灾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全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指挥体系、预案体系、物资储备体系。形成市、区、委办局,乡镇(街道)分级应对,联动响应的抗震救灾指挥架构。建立并完善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依托,各类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物资储备库网络体系。特别是要抓好《北京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架构和职能职责,强化地震应急指挥救援及救灾能力,真正让各项制度落实到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中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京津冀三地协同联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应对工作机制,增强应急救援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在社会韧性提升方面,我们要会同地震、住建、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区,着眼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对和适应灾害的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力、对地震灾害心理影响的承受力、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应对力。不断加强街道、社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进一步扩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让抗震减灾救灾意识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人,努力营造“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这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座媒体朋友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要通过制定“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建立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龙头”,市、区、乡镇(街道)、单位多层次,长期、短期、临时多类型,“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着力发展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基础、区为主力、市为支撑、国家为支援的北京综合救援力量体系。大力培养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抗震减灾救灾的专业培训,提升应急志愿者辅助专业队伍实施综合救援能力。

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市应急管理局作为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部门和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的牵头部门,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与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共同全力以赴谋划好、参与好、支持好地震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工作。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和支持该项工作,共同推进首都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谢谢大家。

田伟:

感谢刘局长的介绍。通过两位领导的发布,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推动地震安全韧性城市方面多措并举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市住建委的冯主任,刚才提到对老旧小区有一个综合治理的整治工作,对楼栋进行了抗震加固,在解决抗震问题的同时,是不是能结合小区实际,百姓的诉求,同步解决其他的这种宜居问题?

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冯可梁:

非常感谢记者的提问。我们也非常愿意跟大家沟通北京市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在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北京市提出了“六治、七补、三规范”的要求,“六治”是:治危房、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群租、治地下空间违规使用、治乱搭架空线。“七补”是:补抗震节能、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三规范”是指规范小区自治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地下空间利用。

在我们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根据居民的意愿和小区的实际条件对老旧小区实施的菜单式改造,进行了抗震加固,节能改造,楼内上下水更新,增设电梯、通信、路灯、架空线规范整理和入地。小区公共区域环境整治提升等全方位的整治。老旧小区整治后还将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持续开展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的同时,同步把老旧小区改造整治的更加宜居,更为好住,让广大居民的居住幸福感更上新台阶。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想问一下孙局长,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都是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谢谢。

孙建中: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实际上韧性城市建设这一块工作也是在逐步形成这样的概念,形成这样的潮流。总体上来看,在发达国家对这一块的工作相对来说也是要率先重视一些。因为它的理念和要求和过去的减灾要求不太一样,需要更高质量的防灾减灾措施在里面。比如说美国纽约制定了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计划。制定这个计划是针对它所面临的灾害,它面临什么灾害?主要是洪水和风暴潮,大家知道大西洋,这一块怎么防治,所以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来提高城市的韧性。英国伦敦制定了管理风险和提高韧性的计划,主要是防范这个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灾害特点,主要是高温、洪水和干旱。我们邻国的日本在这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对地震灾害的韧性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它所重视的不是一个城市,是举国。大家知道它在太平洋板块的地震带上,受到的威胁非常大,提出来国土强韧性城市政策大纲,这方面做出了计划,来减轻灾害,它所面对的一个是地震,第二个就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大家知道3.11地震就是因为海啸引起的灾害更大,做的是这方面韧性建设。

从总体来看,企业也非常重视这些方面。2013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提出来全世界建立100个韧性城市的项目,也就是通过资源配置来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撑来鼓励全世界的城市加强韧性城市的建设,这一块也是推动了韧性城市建设在全球的建设热潮。

我们国家的韧性城市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推进,都是后发优势,推进比较快。近年来一些城市陆续提出来韧性城市建设,目前在国内比如说湖北黄石、四川德阳、浙江海盐、义乌四个城市提出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再深入研究。北京是我国第一个把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北京的《总规》还是非常有约束性的。围绕《总规》的落实,把韧性城市建设的元素融入到城市发展,是我们一定要落实下去的。因此,在各个层面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这也是今天我们在这儿来做韧性城市发布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媒体向更多的公众介绍这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希望得到广大市民和各个阶层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北京日报记者:

韧性概念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之后,对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方面有没有带来新变化?

孙建中:

应该说韧性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在经验和理论上都在不断总结,它能带来的变化是不可限量的,今后还有很大的变化。从目前来看是三点变化:

第一,实际上是把韧性的概念纳入到整体抗御灾害的很重要的理念。改变的是技术策略,过去我们由于地震灾害这一块把房屋通过地震波的冲击力损毁、倒塌,我们通过加粗、加厚等等来做技术策略,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到了天花板,很多的技术措施再往上加能力不足,成本更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另外一个思路是以柔克刚的方式来解决现在抗击更强地震的能力的提升,所以韧性的提法,在座的记者也知道,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太极拳,以力打力,通过抗击力的大小,通过这种软性的手段来进行缓解。刚才提到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通过隔离,地面强振动和建筑物之间的隔离衰减、减弱来达到抗震效果,这是一方面的转变。

第二,主要是整个抗御方式的转变。刚才谈到了韧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五方面,说明它是一个很庞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专业能做到,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灾种,各个地区共同参与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地震局解决地震灾害,气象局解决气象灾害,而是需要共同应对,这是第一个含义,需要更多的群体加入到韧性城市建设里面来。那么第二个含义,城市面临不仅仅是地震灾害,还有很多的其他灾害,比如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等,这些灾害应该说也是一个综合应对的问题,大家知道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中央国家机构改革,最重要的是综合应对灾害的冲击,所以这一块是第二个带来的变化,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

第三,更重要的就是要求提高了。过去我们的抗震设防,主要是解决损失问题,生命损失,财产损失。在这个基础上,韧性城市要求更高的是还要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存活,还能持续在灾害中存活,而且在灾害冲击之后继续存活,有效的供给,这种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央提到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也需要这方面做到高质量发展,不仅能把人从冲击事件中避免损失,同时还要在冲击事件的影响期中能得到有效保障。谢谢大家。

田伟:

感谢孙建中局长非常详实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孙建中局长、冯可梁主任和刘斌局长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有关情况,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加大对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的报道,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韧性城市建设当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继续阅读
广告也精彩
 
减隔震支座
  • 本文由 减隔震支座 发表于 2019年11月16日11:24: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go-we.com/270.html
隔震支座厂家